陆战之王坦克的克星,为什么穿甲弹有如此大威力?近距离看看威力

服务器

  陆战之王坦克的克星,为什么穿甲弹有如此大威力?

  坦克已经成为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,有“陆战之王”的美称,但这并不意味着坦克在战场上真的就没有对手。在战场上最常见的反坦克武器就是穿甲弹,也被很多人称作是坦克的克星。

  穿甲弹是一种用来穿透装甲的弹药,依靠弹丸强度、重量和速度穿透装甲的炮弹,现代穿甲弹的弹头很尖,弹体细长,采用钢合金、贫铀合金等制成,强度极高。从1860年至1950年,穿甲弹的主要应用是穿透战舰的厚重装甲。从1920年起,穿甲弹被用于反坦克任务。

  01

  穿甲弹以强拱硬钻著称,也就是俗话说的硬碰硬。它主要靠弹丸命中目标时的大动能和本身的高强度击穿钢甲。穿甲弹的弹丸,都是用比坦克装甲硬得多的高密度合金钢、碳化钨等材料制成的。

  穿甲弹是以炮弹材料的硬度与形状,加上在射击时传递的动能,与坚硬的目标接触时穿透表面而达到破坏的效果。穿甲弹的威力取决于炮弹击中目标时的动能,和炮弹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。

  ▲穿甲弹结构(①风帽②弹芯③炸药④雷管⑤弹带)

  穿甲弹在炮膛中被发射药加速出膛之后只受阻力和重力的作用,为了使穿甲弹在击中目标时仍然存有较大的速度,穿甲弹在设计时就必须采用有利于减小阻力的形状。

  ▲被穿甲弹命中的59式炮塔

  穿甲弹除了用长管火炮发射外,还都将弹体做成流线型或长杆形,即脱壳超速穿甲弹。因为脱壳超速穿甲弹的弹丸形状像支长箭,也称它为箭形超速穿甲弹。脱壳超速穿甲弹的穿甲本领更强。

  穿甲弹发射后,弹托和弹头不是死死地结合在一起,弹托在空中遇到的阻力很大,这个阻力会让它从弹头上脱落,而弹头不受影响,会继续前进。这样的穿甲弹,就叫“脱壳穿甲弹”。如果弹体的尾部有尾翼,那么叫做“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”。

  现代坦克或反坦克炮多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,这种炮弹的弹丸内没有炸药,依靠穿透装甲以后产生的热量和碎片杀伤坦克内部人员和设备。

  ▲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

  由于穿甲弹需要使用高膛压火炮来发射以提高初速和威力,所以目前最好的穿甲弹都是为坦克炮配备的,例如中国99A坦克上面的1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,采用钨合金弹芯,初速可高达1700米/秒,穿甲厚度达1米以上。

  ▲穿甲弹的打击效果

  大多数型号的穿甲弹,即使是1000米的距离也能轻易射穿110毫米左右的装甲,只要不是鼠式超重型坦克,其他的中型坦克或者轻型坦克,穿甲弹都能轻易击穿。

  对比国内外,我国现役主力1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甲能力为2000米处可击穿65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,美军M829A3穿甲弹在同样距离上可击穿750毫米装甲,差距不小。

  ▲美军M829A2/3穿甲弹,M829A3是现役穿甲能力最强的炮弹

  所以,我国仍需要加快将最新的穿甲弹投入服役,特别是美军M1A2坦克炮塔正面抗穿能力至少相当于700毫米均质钢装甲,我军坦克目前仍未有对M1A2坦克炮塔正面"确保击穿"的能力。

  02

  现役主战坦克的车身和炮塔正面装甲往往采用倾斜或楔形造型,减小了飙车时的空气阻力,在被击中时增加了敌方弹药“跳弹”的概率。那么,穿甲弹是怎么防止不跳弹的呢?

  ▲英国挑战者坦克车身和炮塔正面采用倾斜造型

  倾斜装甲显然会增加装甲迎击弹药时的厚度,一些种类的穿甲弹会利用转正效应,弹药会更垂直一些侵彻装甲,但无论如何也比垂直装甲“正面扛”好一些。

  ▲跳弹示意图

  ▲跳弹示意图

  二战前后出现被帽穿甲弹(APC)等新弹种,可利用转正效应(当旋转物体接触倾斜面后产生一垂直于法线的力矩,使炮弹压向装甲板造成倾斜面无法将穿甲弹弹开而被击穿的效应)增强弹药反装甲能力。

  转正效应:如果弹头不是尖锥状的,而是钝头的,那么穿甲弹在接触倾斜度很大的装甲时,可以让穿甲弹“转正”,从而更容易击穿装甲。

  穿甲弹的被帽虽然提供了神奇的“转正效应”,但这个被帽增加了飞行时的阻力,这会导致穿甲弹的速度变慢,穿甲效果会减弱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人们又在被帽前面加上一个尖锥状的东西,它叫做“风帽”。

  ▲风帽被帽穿甲弹

  前面部分是风帽,目的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,中间部分是被帽,提供转正效应,后面部分才是穿甲弹的核心。

  ▲风帽被帽穿甲弹击穿装甲示意图

  风帽和被帽的材质是相对较软的,跟目标装甲接触后,它们会变形、融化或者被弹飞,真正起到穿甲作用的,还是后面的穿甲弹。

  ▲韩国的穿甲弹

  ▲国产某型号穿甲弹

  ▲国产新型穿甲弹击穿效果

标签: 服务器